2025年1月15日,最高法院發布《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二》(簡稱解釋),重點解決夫妻間給予房產、父母為子女婚后購房出資、違反夫妻忠實義務將夫妻共同財產贈與他人等熱點難點問題,共23條,自2025年2月1日起施行。
父母為子女購房出資 子女離婚時財產如何分割
在我國,子女結婚時,父母為子女出資購房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不僅是家庭財產代際傳承的方式,也是對子女婚姻幸福美滿的祝福和物質支持。然而,當子女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父母出資購房的歸屬問題往往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最高法發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對此進行了規定。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受贈的財產,除了贈與合同確定只歸一方的以外,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雙方可以通過協議分割共同財產,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情況作出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介紹,財產的出資來源應該是財產的具體情況的一種情形,也就是說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正常是一人一半,但是如果這個財產的來源都是來源于夫妻一方或者一方父母,在分割的時候就要考慮到財產的來源情況,可能就不見得一人一半了。
司法解釋區分一方父母全額出資和雙方父母出資或一方父母部分出資兩種情況,分別予以規定。
第一種情況:一方父母全額出資。解釋規定,如果贈與合同約定只給予自己的子女,應當按照約定處理;如果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房屋不論是否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都可以判決該房屋歸出資人子女一方所有,以保障出資父母一方的利益。但是,同時也要綜合考慮共同生活及孕育共同子女情況、離婚過錯等事實,來確定是否需要對另一方予以補償以及補償的具體數額。
例如,小明和小紅結婚時,小明的父母為他們全額出資購買了一套房子,但沒有明確約定房子只歸小明所有,雙方在共同生活五年后離婚。根據最新司法解釋,小明和小紅離婚后,法院在判決時會考慮小明父母的出資情況,將房子判給小明。同時,法院也會考慮小紅在婚姻中的付出,如共同生活的時間、是否有子女以及離婚過錯等因素,決定對小紅予以合理補償。
第二種情況:雙方父母對房屋均有出資或一方父母部分出資。因不同案件出資來源和各方出資比例不同,難以明確房屋歸哪一方所有,需要根據個案情況分別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 陳宜芳:比如一方父母出資20%,另一方父母出資80%,原則上會判定房屋歸出資80%那一方父母所有,但是給予另一方的補償,那不一定就是20%,要根據雙方婚姻的情況、共同生活的情況、孕育(共同)子女的情況,以及對婚姻的過錯情況等因素來判斷。按照民法典的規定,從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的原則,來確定給對方的補償數額,這個數額可能會低于20%,也可能會高于20%,現實生活是非常復雜的,這就需要法官全面地查明案件的事實,綜合考量做出一個合法合理的判斷。
法官表示,司法解釋在確定父母出資購房歸屬問題時,注重保護個人財產權利的同時,也維護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王丹:原則上如果一方父母出全資的,保護出資人的利益,但是我們要根據婚姻家庭的特殊情況,要保護對于婚姻家庭付出的一方,尊重他付出的價值,也引導大家不要再關注加名、登記,這樣可能會給婚姻埋下不和種子的行為。最終如果說萬一雙方的婚姻達不到長久的程度,在離婚的情況下,司法根據各方的出資情況,付出情況來綜合考量,最終來平衡雙方的利益,這樣也引導大家更多地關注對家庭的付出,能夠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居生活期間取得的財產 雙方如何分割
近年來,因同居引發的財產糾紛逐漸增多,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同居關系不受法律保護,但同居當事人的財產權利應得到法律保障。因此,同居期間取得的財產如何分配,仍需明確的法律規則來規范,此次司法解釋對同居關系財產分割進行了規定。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只有辦理結婚登記,雙方具有婚姻關系,才享有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同居不同于婚姻,同居雙方不享有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不適用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制。那么針對同居生活期間取得的財產根據什么規則分配呢?
首先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約定處理,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是按照“自己的財產歸自己所有”的原則,比如說雙方都有工資,各自的工資歸各自所有。
然而,在共同生活過程中,雙方可能會因共同出資購置財產、共同生產經營投資等情況導致財產無法清晰區分。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會如何分割呢?
司法解釋規定,出資比例為首要考慮因素,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共同生活情況、有無共同子女、對財產的貢獻大小等事實進行分割。
一是雙方共同生活情況,比如說是共同生活時間的長短和雙方對生活的付出情況。二是要考慮是否有子女,涉及到子女的撫養和以后撫養費用的負擔。三是要考慮對共同出資期間獲得的財產的貢獻大小,比如說雙方共同出資、投資經營,但主要是由另一方實際經營,那么在分割財產的時候也要考慮雙方的貢獻大小。
總之要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妥善處理雙方利益。
例如,小明和小紅在同居生活期間,共同投資開設了一家店鋪,小明出資70%,小紅出資30%,在財產分割時,首先會考慮出資比例,但如果店鋪的經營主要由小紅負責,店鋪增值部分的收益也主要得益于小紅的努力,那么法院可能會適當提高小紅所占的份額,以體現其對財產增值的貢獻。
在此也提醒大家,在同居期間,最好能提前就財產分配達成明確的書面協議,以避免日后產生糾紛。
嚴厲規制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行為
實踐中,雙方分居或離婚訴訟期間以及離婚后,有的父母會采用激烈的手段阻止另一方探望孩子,甚至搶奪、隱匿孩子,針對這種行為,司法解釋進行了回應。
最高法表示,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不僅侵害了父母另一方對子女依法享有的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更重要的是,會嚴重損害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應當堅決預防和制止。司法解釋對該行為予以規制。
首先是快速制止不法行為,通過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或者行為禁令的方式,讓孩子快速恢復到原來的生活狀態。第二就是在一方還不愿意離婚的情況下,我們在監護權糾紛案件中,明確法院可以判決暫時確定未成年子女的撫養事宜。第三,在離婚訴訟中確定未成年子女由哪一方直接撫養時,我們將存在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這種情形作為對其不利的因素,優先考慮由另外一方撫養。
司法審判中,法官一般會通過家事調查、心理評估、走訪等方式全面了解各種情況,根據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原則,綜合各種因素判斷未成年子女由哪一方直接撫養更為適宜。
離婚協議中約定將財產給子女的 不得隨意撤銷
離婚糾紛中,夫妻雙方對大額共同財產尤其是唯一房產的分割難以達成一致時,折中的辦法經常是將該財產給予共同子女。也有的當事人之所以同意離婚,正是因為對方同意將共同財產給予子女。但是離婚后,一方拒絕履行協議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對此,司法解釋進行了明確規范。
司法解釋明確,離婚協議約定將部分或者全部夫妻共同財產給予子女,離婚后,一方在財產權利轉移之前請求撤銷該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意味著,雙方在離婚協議中明確給子女的財產,一旦離婚協議生效,雙方必須履行。
例如,小明和小紅離婚時,雙方約定將共同擁有的房子給予他們的孩子。離婚后,小明反悔,想要撤銷這個約定,法院不會支持小明的訴求。
按照贈與合同的規則,就是財產權利轉移之前,贈與人是有任意撤銷權的,基于這種它不是一個單純的贈與,它實際上是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分割的一個具體形式,所以不能任意撤銷。
司法解釋還規定,如果一方違約,另一方可以請求其承擔繼續履行或者因無法履行而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法官介紹,比如說他把房子賣了,這個時候再讓他繼續履行房產就不可能了,所以這個時候可以替換成賠償損失這樣一個民事責任。
此外,實踐中,存在當事人將財產給予子女后,發現子女非自己親生的情況,對此,解釋明確,一方有證據證明簽訂離婚協議時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的,可以請求撤銷該約定并重新分割相關的夫妻共同財產。
規制 “離婚逃債”行為 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實踐中,有些夫妻以一方名義對外負債,為了逃避債務,便采取離婚的方式轉移財產,給債權人帶來了很大困擾。為了有效規制這種行為,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司法解釋明確債權人可以請求撤銷離婚協議中的相關財產處分條款。
例如,小明與小紅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小明名義向小王借款50萬元。為了逃避債務,小明與小紅協議離婚,并將家庭財產全部轉移至小紅名下,導致小王的債權無法得到清償。
針對這類現象,司法解釋明確,如果雙方通過離婚惡意逃債,債權人可以請求撤銷離婚協議中的相關財產處分條款。
也就是說,小王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小明與小紅離婚協議中關于財產轉移的條款,以保護自己的債權。
法官表示,在夫妻一方對外負有債務的情況下,有的夫妻通過協商將財產轉移給不負有債務的一方,就是通過這種金蟬脫殼的方式逃避債務。債權人如果有證據證明存在這種通過離婚協議逃債的情形,那么可以參照民法典的規定行使撤銷權,要求撤銷離婚協議中有關財產處分的條款,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此外,法官介紹,要特別說明的是,離婚協議中夫妻雙方的財產分割往往會考慮未成年子女由哪一方直接撫養、一方是否存在過錯等因素,并非必須均等分割。因此,不能簡單以財產分割不均等就損害債權人利益為由撤銷離婚協議。需要考慮婚姻家庭的特殊性,嚴格把握撤銷標準。
在判斷債權人的撤銷權應否支持的時候,也要考慮雙方離婚的過錯、共同財產分割、協議履行的情況,還有子女撫養的負擔等情況綜合作出判斷。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同時,也不能損害離婚的夫妻一方的還有子女的合法權益。
重婚導致的無效婚姻 不因離婚或原配偶死亡轉為有效
我國民法典和刑法均對重婚行為作出了明確的禁止和懲處規定。然而在司法實踐中,關于重婚的無效婚姻是否可以因合法婚姻當事人已經離婚或者配偶已經死亡轉為有效,仍存在爭議。此次司法解釋作出了明確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重婚行為的打擊力度。
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即便提起訴訟時合法婚姻當事人已經離婚或者配偶已經死亡,重婚的婚姻也不能從上述情形發生時轉為有效。如果重婚中存在善意的一方,他(她)可以根據民法典規定,請求有過錯的一方賠償損害。
例如,小明和小紅結婚后,小明又與小王重婚。后來,小紅去世了,但是小明與小王的婚姻依然無效。如果小王結婚時并不知道小明已婚,小王可以要求小明賠償損害。
法官表示,重婚不是個人的事情,它破壞了我國一夫一妻的基本婚姻制度,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和善良風俗。所以我們是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打擊重婚。
夫妻間給予房產行為 離婚時房產歸屬如何判定
實踐中,男女雙方在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給予另一方,或者為另一方“加名”的情況比較普遍。然而離婚時,房產的分割往往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此次司法解釋就夫妻間給予房產行為在離婚時如何分割,明確了不同情形下的處理規則。
司法解釋對離婚時的財產分割,區分尚未辦理轉移登記和已經辦理轉移登記兩種情況,分別予以規定。
第一種情況:尚未辦理轉移登記的。司法解釋規定:夫妻間約定給予房產的,離婚訴訟時雙方對房屋歸屬或者分割有爭議且協商不成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婚姻家庭實際情況,判決房屋歸其中一方所有,并確定是否由獲得房屋一方對另一方予以補償以及補償的具體數額。也就是說給予方不能隨意撤銷該約定。
例如:小明和小紅結婚時,小明約定將婚前購買的一套房產送給小紅,但一直未辦理過戶手續。離婚財產分割時,法院會考慮結婚時間的長短、是否孕育共同子女、離婚過錯以及對家庭的貢獻等因素進行判決。
法官介紹,比如說婚姻關系存續時間很長,比如10年、20年,雖然沒有辦理轉移登記,但是對接受一方來講,他對家庭的付出是很多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接受一方基于給予方的約定,也可以主張房產歸他,我們也可以判決房產歸接受一方。但是如果說婚姻關系存續時間比較短,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不再判決房屋歸接受一方,而是判決房屋歸給予一方所有,可以考慮給接受一方一些補償,這樣能夠達到雙方利益的一個平衡。
第二種情況:已經辦理轉移登記的。司法解釋規定,如果婚姻關系存續時間較短且給予方無重大過錯,可以判決該房屋歸給予方所有,并根據婚姻家庭實際情況,確定是否由獲得房屋一方對另一方予以補償以及補償的具體數額。
例如,小明和小紅結婚后,小明將婚前購買的房子過戶給小紅。如果二人結婚多年,可以由小紅保有該房產。但如果二人結婚時間很短,并且小明沒有重大過錯,法院會判決房子歸小明所有,并讓小明給予小紅合理補償。
法官介紹,已經辦理轉移登記的,原則上要維護財產的一個既有的秩序,和保護接受方的合理預期和弘揚誠信價值,也就是說只要辦了過戶登記,我們是認為房屋是歸接受一方的所有。但是也要調整一些特別不平衡的情況,如果婚姻關系存續時間很短,比如說一年或者甚至有的案件中,房屋轉移登記之后,不到一周就提起了離婚,這個時候如果給予方也沒有什么重大過錯,我們雖然辦理了轉移登記,還是可以判決房屋歸給予一方所有的,以明確對于因短暫婚姻獲取大額財物這樣一個行為的否定態度。
法官表示,人民法院在判決時會平衡各方利益,既不能讓一心一意為家庭付出的一方既傷心又傷財,也不能讓婚姻成為獲取不當利益的途徑。
夫妻一方私自贈與“第三者”財產 另一方能否要求返還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如無特別約定,夫妻雙方的財產歸共同所有,但當一方私自將共同財產贈與“第三者”時,另一方是否能夠要求返還呢?司法解釋進行了規定。
最高法表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為重婚、與他人同居以及其他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等目的,私自將婚內共同財產贈與他人,不僅侵害了夫妻共同財產平等處理權,更是一種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司法對此堅決予以否定和擯棄。為此,解釋明確規定,夫妻另一方主張贈與行為違反公序良俗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也就是說另一方有權要求返還財產。
例如,小明和小紅是夫妻,小明背著小紅給“第三者”小王送了10萬塊錢。小紅發現后,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小明的贈與行為無效,并有權要求小王返還財產。
最高法法官表示,在無過錯的配偶和破壞他人家庭的婚姻之外的第三者之間,要堅決地保護無過錯配偶一方的權益,這是我們旗幟鮮明的一個原則。
有意見提出,實踐中存在夫妻合謀以另一方名義要求返還的情況,這對存在嚴重過錯的出軌一方沒有起到懲罰的效果。為此,司法解釋也專門增加了相應條款,明確:在夫妻關系內部,無過錯的另一方可以在不離婚的情況下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如果因此導致離婚的,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可以對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一方少分或不分。
也就是說財產返還給夫妻雙方之后,在夫妻內部分割的時候,對于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一方,可能完全分不到財產。如果存在重婚、與他人同居或者其他嚴重過錯的,還要對無過錯的一方承擔離婚損害賠償這樣一個責任。
此外,在子女撫養方面,解釋還規定,離婚時,雙方均要求直接撫養未成年子女的,如果一方存在重婚、與他人同居或者其他嚴重違反夫妻忠實義務情形的,作為對其不利因素,優先考慮由另一方直接撫養。
在此也提醒大家,在戀愛期間注意了解對方的婚姻狀況,以免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